政策解读 | 关于标准工作,《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这样说→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作为指导我国质量工作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掀开了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的新篇章,对我国质量事业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纲要》中多次提到“标准”等相关工作,现汇总摘编如下。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技术、规则、标准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质量支撑。


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布局更加合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建成若干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打造一批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


建立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协同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


支持通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工程化开发,实现工业质量分析与控制软件关键技术突破。加强技术创新、标准研制、计量测试合格评定、知识产权、工业数据等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


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以先进标准助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效益。


组建一批产业集群质量标准创新合作平台,加强创新技术研发,开展先进标准研制,推广卓越质量管理实践。


完善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鼓励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和专业化服务。


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建设,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实施供应商质量控制能力考核评价,推动质量形成过程的显性化、可视化。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升级、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标准制定等。


开展品牌理论、价值评价研究,完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推动品牌价值评价和结果应用。


深入推进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不断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


构建标准数字化平台,发展新型标准化服务工具和模式,加强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快认证认可技术研究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性、集成化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先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方法、高端计量仪器、检验检测设备设施的研制验证。加大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逐步增加计量检定校准、标准研制与实施、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投资,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围绕科技创新、优质制造、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等技术服务。深入实施“标准化+”行动,促进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支持区域内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集成融合鼓励跨区域要素融通互补、协同发展。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建立质量分级标准规则,实施产品和服务质量分级,引导优质优价,促进精准监管。建立健全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质量披露制度,鼓励企业实施质量承诺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健全覆盖质量、标准、品牌、专利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


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学会及消费者组织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标准制定、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推进行业质量诚信自律。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等,建设跨区域计量技术转移平台和标准信息平台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